? 北京神洲天才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生物技術生產飼料添加劑植酸梅

       一、植酸酶的來源

       自1907年Suxuki等首次發現具有植酸酶活性的磷酸酶以來,有關植酸酶的認識不斷深入。植酸酶在自然界中是早已存在的,只是在近些年來由于科技的進步,使得植酸酶的生產成本降低,有望在生產實踐中得到應用,才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

一般來講,自然界的植酸酶來源有三種:植物的粘實、微生物和動物的胃腸道。動物胃腸道中的植酸酶來自于腸道做生物區系和腸粘膜分泌的內源性植酸酶,有研究表明,單胃動物腸道粘膜中的內源性植酸酶及腸道微生物產生的植酸酶活性很差,反芻動物瘤胃微生物產生的植酸酶能有效地水解植酸鹽(Ravindran V等,1995);因此,反芻動物不用考慮植酸鹽的利用問題。

       植物來源的植酸酶主要有兩種:一種是來源于植物籽實中,為6一植酸酶;另一種來源于植物組織中,為3一植酸酶。這些酶的活性較高,但相互之間由于植物來源的不同其活性也有差異。國內外大量報道認為,小麥、大麥、黑麥及其加工副產品中具有較高酶活性的植酸酶,而玉米、大豆餅和油菜籽中的植酸酶活性很差(Eechhoul等,1994;Viveros等,2000;韓延明等,1996;賈剛等,2000)。許多研究表明,植物來源的植酸酶不適宜在動物飼料中應用,因為植物來源的植酸酶的最佳pH值為  5.5(范圍是5.0~7.5),不適合單胃動物胃內的酸性環境(Shenermann等,1988);另外這些酶不耐熱,制粒時易失活qongbloed等,1990)。但也有研究認為,有些植物來源的植酸酶在動物生產中有較明顯的作用,如對小麥麩和微生物植酸酶進行比較研究,結果表明小麥麩中植酸酶效果雖不如微生物產品,但小麥麩組效果與無機磷添加組相當(韓延明等,1995.1996)。

       微生物來源的植酸酶是目前植酸酶研究的重點,因為微生物植酸酶的pH值范圍較大,有些具有兩個最適pH值(2.5和5.5),比較接近單胃動物的胃腸生理條件(Troescher和Hopper,1996),而且有研究表明可以耐受 80℃的制粒溫度(Simons,1990)。目前用于工業生產植酸酶的微生物主要是曲霉,如無花果曲霉(A.ficuum)和黑曲霉(A.niger)無花果曲霉的植酸酶已經得到分離和純化,黑曲霉的植酸酶基因已經克隆和高效表達。荷蘭AIKO公司與美國PANLABS公司合作,成功地利用DNA重組技術已于1991年獲得第一株生產植酸酶的工程菌最適pH為25的酸性植酸酶,為植酸酶開發提供了廣泛的前景(骨傳來,1999)。國內目前研究的重點是對高產菌株的篩選及改進其工藝來提高酶的活性。

       二、植酸酶高產微生物的菌株的選育

       由于微生物植酸酶具有產量高、在動物消化道中酶活性高等優點,現已成為研究熱點及生產商品植酸酶的主要來源(Rlldy等, 1999;劉雨田等, 1999)。有關這方面的報道也有很多。  Nelson首次發現無花果曲霉能產生植酸酶, Shiel和Ware(1968)從200種微生物中篩選出 30種能產生胞外植酸酶的微生物,均屬于真菌。Nagini等(1984)入ambrechs等(1992)在酵母、食品發酵用霉菌中也發現有產植酸酶的菌種(王紅寧等,1998)。目前用于工業生產植酸酶的微生物主要是曲霉,如米曲霉、土曲霉、黑曲霉和無花果曲霉等,它們能分泌具有高度活性的胞外植酸酶(馮勝等, 1996)。江均平(1996)從 569份土樣中篩選到50余株性能優異的產胞外、耐高酸性植酸酶菌株,均屬曲霉。在已發現的幾十種植酸酶的來源中, Shiel和Ware (1968)所篩選的無花果曲霉產生的胞外酶活性最高,含有兩種植酸酶phyA和phyB,phyA的最適pH為 2。5和 5.5phyB的最適pH為2.0,pH值為2.5和2.0與動物胃中pH值相適應,pH值為5.5與動物腸中pH值相適應。因此,該菌株成為各國實驗室進行植酸酶研究的首選材料(朱靖環等,2002)。

       隨著現代生物技術的發展,利用基因工程技術,對微生物進行改良和改造,培養高產量、高活性的植酸酶菌株,是植酸酶在實際生產當中得到廣泛應用的關鍵。Marisa等(1994)用紫外線照射法對無花果曲霉NRRL3115菌株進行改良,獲得的突變菌株植酸酶產量為野生型的3.3倍。陳紅歌等(1997)以黑曲酶MAO21為出發菌株,經紫外線、亞硝基胍單獨處理和復合處理,獲得一株植酸酶高產菌株UN1210,在優化的培養條件下,其植酸酶活力是原始出發菌株的3.6倍。劉德忠(1998)和許堯興等(2000)也以無花果曲霉為出發菌株,通過誘變處理,也得到了高產、高酶活性的植酸酶菌株。

        在基因工程方面,Van Gorcom等(1991)將帶有淀粉葡萄糖苷酶的啟動子和無花果曲霉phyA基因前導序列的phyA基因,克隆到黑曲霉CBS513.88中,在表達載體中產酶量提高1400倍(Rudy等, 1999)。Ullah(1991)從無花果曲霉中提純出植酸酶phyA和phyB測得phyA的一級結構,然后又測得phyB的一級結構,在此基礎上利用基因工程技術在1991年和1993年,分別得到了PhyA和PhyB的第一株工程菌(馮勝等,1996)。Yanming ban等(1999)將黑曲霉phyA基因克隆,轉導入啤酒酵母表達載體中可產生有活性的胞外植酸酶,由于酶的葡萄糖基化,耐熱性比商品酶提高(Han等,1999)。姚斌等(1998)將篩選帶的黑曲霉菌株,利用轉基因技術,將改造后的基因轉人畢赤酵母中,得到了高效表達,比原菌株的表達量高3000倍以上。

       三、微生物植酸酶的生產工藝

       植酸酶的生產根據來源不同可以分成兩種:一種是直接從植物組織中提??;另一種是通過微生物的發酵進行生產。由于植物組織中含量太少,且所得植酸酶不適合單胃動物的消化道環境,故第一種方法沒有什么商業意義。目前商品植酸酶制劑一般都是通過微生物發酵所制得的。其生產的基本工藝為:(圖略)

       四、植酸酶的應用現狀及前景展望

       磷是動物機體必須的礦物元素,雖然存在于動物性飼料中的磷大部分能被動物體吸收利用,但由于其價格昂貴,限制了在飼料中的使用,存在于植物性飼料中的磷大部分以植酸或植酸鹽的形式存在,而單胃動物體內缺乏分解植酸的植酸酶,造成飼料中磷的利用率僅有l/3或更低。為了補充有效磷的不足,必須在飼料中添加無機磷酸鹽,而大量的無機磷的使用造成了如下兩方面的問題:一是為了滿足飼料業和養殖業的需求,消耗了大量昂貴的磷礦資源,無機磷資源在全世界已處于匾乏狀態,一克無機磷的價格遠遠超過了一克優質蛋白質的價格。二是日糧中的磷只有很小部分沉積到體內和畜產品中,因而對環境,特別是集約化飼養時,對地下水和土壤的污染十分嚴重。

        隨著生物技術的發展,人們發現植酸酶成為解決飼料用磷問題最有吸引力的途徑。單胃動物飼料中通過添加植酸酶,可以提高飼料中植酸磷的利用率,減少磷的排出對環境的污染。隨著生物技術特別是采用DNA重組技術后,使植酸酶在生產中的大量應用成為可能。目前,作為動物飼料添加劑的微生物植酸酶已大量地商品化生產。植酸酶的研究在我國還處于初級階段,今后在利用生物技術生產高效價低、高穩定性的植酸酶,在與其它酶制劑的互作以及綜合經濟效益分析等方面需作進一步的研究。相信隨著生物技術的提高和研究的深入,用植酸酶部分或全部取代現在豬禽飼料添加的無機磷酸和骨粉,是今后發展的趨勢之一。

       近年來,單胃動物日糧中添加植酸酶的推廣應用受到重視有如下兩方面的原因:首先是減少畜禽排泄物對土壤和水體的污染的日益迫切;其次是生物基因工程技術在產酸性植酸酶微生物上的進展使其能生產足夠濃度的植酸酶,產品價格也趨于合理,另外,添加無機磷的高昂代價使植酸酶有更加廣闊的前景。


上一條:

日本成年A片在线观看|99热这里只有精品免费推荐|人妻无码αv中文字幕久久琪琪布|五月天在线观看精品免费视频